瓜片百科六安瓜片历史

我谈六安瓜片的成茶历史

时间:2018-10-10 13:02

前几天我打开电视,看到“东方之子”节目。由于开机稍迟未见到字幕,只见一位老者神采矍铄,侃侃而谈。后听主持人介绍,这位老学者系《辞海》主编。《辞海》系我国重要权威工具书之一,经查主编为夏征农老先生。先生说话大意是:

1.英国首相访华时赠给周总理一套《大英百科全书》,而总理回赠的仅仅是一本《新华字典》,此事不必多谈,众所周知的原因“十年浩劫”之故也。

2.夏老在谈到他接受周总理委托主编《辞海》时说:宗旨是:“实事求是,疵不掩瑜,功不饰非,还历史及事物本来的真实。

3.宁缺勿滥,不能强不知以为知。

对某些条目常召集专家们专门讨论,有时一个条目常反复讨论十余次甚至数十余次之多,务求准确无讹,对不能冒然下结论的,存疑以待。夏老这种敬业精神、严谨的学风,使我深受感动。同时夏老对目前个别人的文风、文德也提出了批评,指出个别人趁改革大潮之机以营利为目的乱编辞书,加之个别出版社出售书号,不负责任。如此反复,互为因果,以致劣质书刊充斥书市,谬误流传,误己误人。

当然这种现象就不仅仅早文风文德的问题了。写到这里不禁使我想了几年前的一件事了。是1990年吧,《中国农业科全书.茶业卷》出版了,作为一名茶业工作者当然想买一本作为工具书用。阅后发现该书在“八安瓜片”条目内是这样写的,“片形烘青绿茶之一,清代末年创制,产于六安、金寨、霍山三县,过去三县均归六安府(府应作州),故称六安瓜片。众所周知该书(指茶业卷)系由安农茶业系牵头编写的。持此说之始作俑者为该学院庄维之先生。庄先生曾撰文提到六安瓜片的历史渊源时有两种说法,一为某茶行评茶师从收购的上等绿大茶中专拣嫩芽头摘下,制成“蜂翅”抛售市场;另一说法为麻埠(地名)祝财主为取悦袁世凯炮制而成的。庄先生认为:“两说法虽然大相径庭,今不评及,但有两点是一致的,这就是瓜片的出市年代在1905年前后。

在六安瓜片的分级中他说:“当时茶行根据采制季节分成三个品种”,“清明后谷雨前提采的称为“提片”品质最佳;稍后大宗采制的称为“瓜片”;进人梅雨季节,鲜叶粗老品质最次称为梅片。“公元1905年正是清光绪三十一年。我手头正好有一部光绪三十一年版的《霍山县志》上载:“货之属茶为第一,茶山环境皆有,大抵山高多雾所产必佳,至前志所载诸名目花色,如银针、雀舌则茶始萌者,梅花片、兰花头、松萝春则茶初放叶者,统名之谓小茶。

据此可以说明在1905年之前霍山早就生产梅片茶了(前志已有所载了——霍山县志仅清代就修了5次)。又据吴敬梓(1701一1754年)的《儒林外史》(书成于1750年)及袁枚(1716~1798年)的《随园食单》(书成于1780年)上均有梅片茶的记载。我认为乾隆年间梅片茶已大量销往南京市场。其成茶年代当然会更早.曾撰文“论六安瓜片的成茶年代",持慎重一点说:“瓜片成茶年代定为明末显得过早说是清初似较稳妥"。并谓六安瓜片成茶年代究竟何时尚待探讨。该文发表于《茶业通报》1990年第三期上。可能由于编者在发表该文时加了一个副标题:“兼同庄维之同志商榷"后来我因工作性质变动,无缘再读《茶业通报》了。

约半年多偶听一位同事说庄先生曾撰专文探讨这一话题。我很高兴,经查庄文刊于《茶业通报》同年第四期上,拜读之后感觉似乎是庄先生带领学生实习时的调查笔录似的,庄文很长,这里不便引述。

如说某老农70岁、某老茶农80岁,某某茶农听他爷爷说等等。都系口头传说、并无文字依据。我当时一因工作性质变更,二与庄先生也有一面之交(他曾带安农学生到我原工作地方实习过);三因庄文仅系口头传说不足为凭,不必一驳。

例如民间传说:唐代大诗人李白醉后人江捉月乘鳌(或云骑鲸)仙去。更有甚者传说杨贵妃,马嵬坡缢而未死,为日本遣唐使所救,并东渡日本作日皇顾问。并煞有介事的说今天日本尚有杨贵妃墓云云。荒唐不经,不值一驳。但《中国农业百科全书》则不然了。他是一部学术著作,是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。

经品题、身价百倍”。一般人都奉为“经典”。以至以后凡涉及六安瓜片均以此为据。连安徽大学朱世英教授主编的《中国茶文化辞典》;茶叶专家陈宗懋教授所主编的《中国茶经》均以此说为据。这一来问题就大了,夏老“不幸而言中"矣,谬误流传,误己误人。

我虽已退休多年,本不应多事,但在夏老严谨治学及敬业精神感召下,本对后人负责特撰此文,呼请茶业界同仁,特别茶史学家们共同探讨,以正视听。其实六安片茶明朝就有了。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(1562一1633年)在他所著的《农政全书》中就载有:“六安州之片茶,为茶之极品,之语。《农政全书》是徐死后六年,即1639年由其弟子陈子龙等整理刊印的。全书60卷、50余万字,是明末重要的科学巨著。”(辞海中语)。

明朝是中国制茶工艺全面发展、继往开来的光辉时代。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九月朱元璋命罢龙团风饼,改制芽茶以贡。是茶业史上一次重大革命。因地理区域、产销需求的不同,六大茶类制茶工艺相继形成。(红茶制茶工艺可能出现较迟、可能到清朝才出现,因不属本文范围暂不论及)。

五十年代初我在东流县(现并称东至县)工作,据当地人传说及史书记载:清同、光年间(1874一1875年)黟县人余干臣自闽、安溪罢官归,东至德县(今并称东至县)历口(地名)设厂庄,依安溪法制红茶,此为红茶(祁红)之始。而在此(同、光)之前,东至一带不产红茶,仅制绿茶,品质仇良,颇受好评,因其制法与六安同故称“安六安片茶以其独特工艺,优良内质在明代被称为“极品名茶”是不足为怪的,到今天仍被列为“全国十大名茶”。六安瓜片,作为茶名,这个片字当然突出茶叶外形而言(一般茶叶定名无外乎突出产地、色、香、味、形等某些特点)。

故我以为六安瓜片成茶年代应在明代,不迟于嘉靖0522一1565)年间、比庄说(即茶业卷上说1905年)要早400年。当然还希望海内外茶史学界朋友,共同探讨,各抒己见。还其历史真实情况,免误后人,遗憾未来。

版权声明:本文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。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。

六安瓜片百科
六安瓜片商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