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茶讲“嫩”,就好比这个小鲜肉盛行的年代。瓜片倒好,非要炼就出一身“虎背熊腰”才公诸于众。
六安瓜片,采摘时去芽去梗,求“壮”不求“嫩”,绿茶中唯一以单片茶叶炒制而成的茶品。
欲讲瓜片,必先说“瓜哥”
武林高手的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,那么爱茶懂茶惜茶的最高境界是不是“人茶合一”?“瓜哥”还不敢拍胸脯,但至少先从绰号下手,让它看上去是那么回事。
瓜哥,真名曾胜春,生于1968年,安徽六安人,现六安瓜片茶业公司掌门。作为六安瓜片制作非遗技艺传承人,曾胜春把心血都倾注在制茶工艺上。
每一片原叶都由制茶大师精炼而成,每一道工艺精心雕琢,每一泡茶也是缕缕清香。
喝“瓜哥”的茶,听“瓜哥”的故事
徽六六安瓜片纪录片高清视频
初见“瓜哥”,身着亚麻素衣,胸口缝出两个正楷大字“瓜哥”,辨识度极高。他还有别的称号和头衔,可身在茶室,他不想提及,避免俗气。照他的话说:“在这里,我们就聊茶吧。”
干茶色泽深绿带白霜,隐有翠绿色。随即他将一泡六安瓜片置于杯中,取90度水冲泡,再轻放于茶几上。
少顷,茶汤呈绿黄明亮,有油厚的质感。入口后汤感浓厚而不失轻快,鲜爽度较高,清香与炒豆香交融。茶汤微带苦味,在舌面短暂停留后随即化甘,并伴随着清雅的兰花香不断从喉底透出,回味中微带糯感。
我的师傅有好几个,你说的哪位?
从他在六安出生的那一天起,就注定他与茶将结下不解之缘。
曾胜春的祖辈都是茶农,对茶耳濡目染的他可以说是嗅着茶香长大的。
提到这里,瓜哥取出一泡瓜片,拿于鼻前轻嗅一番,依旧是如此熟悉的茶香。
提起小时候,瓜哥脸上溢出幸福的微笑。长辈们在茶园务农,他自个儿就满坡的跑,跑过一丛又一丛茶树,他是沐浴着茶香长大的。
爹妈是厂里的工人,从小就看着爹妈如何杀青、如何拉火。也就是那个时候,他对如何制茶有了初步了解。
虽说六安瓜片是传统名茶,也一度陷入低迷。
前些年,“六安瓜片”经历了一系列的潮起潮落,其产量曾一度严重滑坡。就在那个时候,曾胜春回来了,带着他的特殊情结回来了。2004年,曾胜春对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转换经营机制,实行民营化改制。
说到这里,瓜哥立马补充:“当时我就跟着厂里的七位制茶师傅学习,我的技艺也是师出他们几位。”
犹如郭靖郭大侠,集七位师傅之所长,再历经岁月的洗礼,半路出家的学徒已脱胎换骨。
六安瓜片,产于这里
品完茶,瓜哥领着我们上了他的茶山。
“徽六”六安瓜片的核心产区在金寨。每到一处,瓜哥总会轻抚瓜片,或者捋一捋茶叶。一丛一叶,一树一香,这仿佛是他们之间的招呼方式。他说,茶是会说话的。特别是到了提摘期,他就像一个监护人,静静注视着它们,怕它们有半点闪失。
他为我们介绍:六安瓜片茶生产区域地处安徽省西部地区、大别山北麓和以东边缘。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转换的过渡带,有着独特的小气候。瓜哥说,就是一句话,天地眷爱它们,给了这么合适的生长气候。
环顾四周,这里平均海拔在400米-800米之间,茶园又远离村庄、公路,没有“三废”污染,生态环境十分优越。
瓜哥补充说,还有一个重要成因,这里的土壤类别为黄棕壤,有机质含量高,氮、磷含量丰富,土壤 pH 5.5~6.5左右。
天时地利人和,方能成好茶
瓜哥说,喝茶讲缘分,可遇而不可求。种植环境是其次,制茶工艺是重点,有可能一个小细节就能毁了一泡好茶。非遗技艺,手工制作,大师将那份深爱沉淀于茶香中,待有心人细细品味其中精妙。
提采有讲究。瓜片提采上求“壮”不求“嫩”,上等的“六安瓜片”,一般要等到“开面”,时间为谷雨前后。采摘标准以1尖/芽2—3叶为主。
手工扳片是瓜哥每天的日常工作之一。扳片的好处:既可以摘取叶片,分开老嫩,除杂支劣,保证品质统一卫生,又利于叶内多酚类化合物及蛋白质、糖类物质转化,提高成茶滋味和香气。
说完提采,瓜哥又道:六安瓜片在制作上主要分为炒锅和烘焙。
炒锅又分为炒生锅和炒熟锅。炒生锅的主要目的是杀青,要求老嫩分开炒。炒熟锅的目的是造型和干燥,炒熟锅和炒生锅有一点区别:锅温要比生锅低,手法上采用边炒边拍,炒到叶片散开,手捏发硬时就能出锅,嫩叶轻、老叶重。
接下来是烘焙。当问到瓜哥在烘焙方面有什么秘诀没?他只吐出两个字,经验。
拉火是最为关键的环节,只有长年累月的累积才知分寸。要说怎么做到的,瓜哥指了指鼻,用嗅觉,再摊开双手,用触觉。闻茶香,再用手感受温度,就能判定火候时辰到位与否。
版权声明:本文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。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。